新闻动态
东安王朱季塛:一子晋封楚王,一子承袭东安王,明朝唯一的特例_明英宗_朱孟_庶子
发布日期:2025-07-06 21:26    点击次数:104

好的,我帮你把文章每段按原意改写,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,保持整体字数相近。

---

天顺六年(1462年),明英宗朱祁镇的案头忽然出现一份令他头疼不已的讣告,来自遥远的湖广武昌府。讣告通报的是大明第四代楚王朱季埱去世的消息。令皇帝为难的并非如何安排赐祭葬礼或谥号,因为大明立国近百年,历代亲王辞世已有数十位,礼仪流程早已成型,礼部派官员便可处理,根本不需皇帝亲自过问。真正令人棘手的,是楚藩王朱季埱死后,如何安排权力和管理的继承问题。朱季埱虽未绝嗣,却极为接近绝嗣的边缘——他死时仅留下一个年仅八个月的庶子。此幼子身体尚弱,极易夭折,更重要的是,按照《皇明祖训》,此子须年满十岁方能正式继封楚王。因此,谁将主持朱季埱的丧事,代管楚藩事务,成为一大难题。

楚藩宗室自然不敢擅自决定,朱季埱的弟弟东安王朱季塛主动上疏,请求皇帝为此案明断。明英宗经过审慎权衡,最终决定由与大宗关系最为密切的朱季塛代为主持丧事,并吩咐他监督王府人员,妥善照料年幼的侄子,直到其成年、继承爵位为止。

皇帝谕书中写道:“壬戌日,谕东安王季塛:‘承闻兄长楚王辞世,庶子尚稚,仅八个月大,府中事务与丧礼无人料理,朕闻此心生怜悯。已令承奉、长史等官悉心整理府内外诸务。丧礼非小事,切不可敷衍失职,王应亲自主管以完成此事。幼子正是继承根基,须教诲乳保人员用心照顾,确保其成长。此乃兄弟之义,自当尽心。望加倍谨慎行事,以慰朕深切亲情之念。’”(《明英宗实录》)

展开剩余85%

朱季塛,字音“li”,生于宣德元年(1426年),为明太祖朱元璋的曾孙,楚昭王朱桢的孙子,楚庄王朱孟烷的庶出第三子,母亲为邬氏。正统二年(1437年)五月,他被册封为东安王。正统九年(1444年)四月,他迎娶了名医副王志学之女王氏为妃。需说明的是,《明英宗实录》中关于册封王氏为东安王妃的记载有两处,其中一处为正统元年闰六月“丙寅”条,彼时朱季塛仅11岁,尚未到结婚年龄,显然此处记载有误。

楚藩由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所封,他出生时正值武昌告捷,明太祖喜出望外,亲自赐名“子长,以楚封之”,寓意子嗣长久安稳。洪武三年(1370年),明太祖首次封诸王,信守诺言,封朱桢为楚王,封地武昌。洪武十四年(1381年),朱桢正式入藩武昌。永乐二十二年(1424年)二月,朱桢去世,享年六十一,朝廷追谥为“昭”。

同年十月,楚世子朱孟烷继位。朱孟烷名字中“孟”为字辈名,虽非长子也非庶子,但却是朱桢嫡长子,在兄弟中排行第三。正统四年(1439年)八月,朱孟烷去世,享年五十八,谥号庄。

朱孟烷虽寿与父亲相近,但生育能力较弱,既无嫡子,庶子也仅四人:长子武陵王朱季堄、次子黔阳王朱季埱、三子东安王朱季塛、四子大冶王朱季堧。

正统五年四月,朱季堄由武陵王晋封楚王。此第三代楚王极孝顺母亲,文才出众,留下《东平河间图赞》《毓秀轩集》《维藩清暇录》等传世文献。可惜寿命短暂,正统八年(1443年)三月去世,年仅三十一,谥号宪。

朱季堄无嗣,次年由其弟黔阳王朱季埱承袭楚王,遵循兄终弟及之制。天顺六年,朱季埱辞世,在位十八年,谥号康。身后仅留一名八个月庶子,和其兄相差无几,正因如此,才引发了文章开头的复杂局面。

当年六月,在楚藩长史周新等人的奏请下,朝廷特命东安王朱季塛代为主持楚王朱季埱的祭祀及相关礼仪。朱季塛由此兼任丧主、侄子监护人和代理楚藩事务数职,他也尽职尽责地完成了这些重任。同年七月,朱季塛向朝廷呈报了楚康王安葬的具体方案。

奏折记载:“乙未日,楚府东安王季塛奏称:‘兄楚康王去世,择定七月二十八日归葬于江夏县灵泉山原。府中各郡王及镇国辅国将军等皆着亲属服丧,乞准令前往墓地为王行祭祀,以尽亲情之礼。’奏折获准。”(《明英宗实录》)

在妥善处理了二哥的后事后,照料侄子的成长成了朱季塛最紧迫的任务。如果这唯一的继承人能健康成长,十年后将正式继承楚王之位。在此期间,朱季塛实际上成为了楚藩的“摄政王”,掌管大权。

然而,命运弄人,楚康王的这根“独苗”终究未能活到成年,夭折于孩提时期,具体死期不详,但推测应在天顺八年之前。

朱季埱唯一继承人夭折后,最大受益者是东安王朱季塛。因侄子早亡,他有资格依兄终弟及的礼制继承楚王爵位。当然,这其中不含阴谋论成分,朱季塛甚至未必预料自己能继承楚王。

天顺六年九月二十六日,东安王朱季塛去世,距其兄楚康王葬礼不过两个月余,享年三十七岁,朝廷赐谥恭定。

楚康王和东安王叔侄两位继承人的相继辞世,令朝廷再次面临由谁继封楚王的难题。楚庄王朱孟烷不仅子嗣稀少,质量也不尽如人意。四子中最早去世的不是楚宪王朱季堄,而是幼子大冶王朱季堧,卒于景泰元年(1450年),年仅二十二,同样未留子嗣。

好在东安王朱季塛尚有两名庶子,朱均鈋、朱均钸,二人于天顺四年(1460年)六月同时赐名,当时年龄均已超过十岁,长子朱均鈋更达十三岁,存活概率较高。

无论论血缘亲疏还是支系伦序,朱均鈋都是楚王继承权的第一顺位人选。按理直接封他为楚王即可,但事情远非如此简单。

“礼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。周公制礼奠基了中国数千年礼仪制度,两汉时期制度趋于完善。古代政争中,谈及继承,常援引三代礼仪及祖训,两汉的继承规范也频繁被引用。嫡长子继承制度尤是如此。

两汉时期有“大宗不可绝”的原则,继承大宗爵位者须先被过继入大宗宗族名下,即便是小宗独子,也须认祖归宗,才能继承爵位。被网友戏称为“面位之子”的汉光武帝刘秀,便为了巩固皇权,过继给汉元帝刘奭。

然而,正如汉宣帝诏令所述:“父子之亲,夫妇之道,天性也。虽有患祸,犹蒙死而存之。诚爱结于心,仁厚之至也,岂能违之哉。”(《汉书·宣帝纪》)血脉亲情是一条天然难割的纽带,即使宗法制度有时使之变形,人们也会寻机摆脱束缚。魏明帝曹叡虽曾下令禁止小宗子认祖归宗,依然难以完全执行。明朝以前,最著名的挑战“大宗不可绝”制度事件,是宋英宗发动的“濮议之争”。

明朝自太祖朱元璋起,改良了继承制,实行支系伦序,故传统“大宗不可绝”似乎在明朝无立足之地。然而细研《明实录》发现,情况远比想象复杂。

朱季塛兄弟去世时,明朝已立国近百年,藩王中大宗绝嗣由小宗入继的案例已不鲜见。蜀藩就是类似的例子。

永乐二十一年(1423年)二月,蜀藩始封君蜀献王朱椿去世,因嫡长子悼庄世子朱悦熑早亡,王位由朱悦熑嫡孙朱有堉继承。宣德六年(1431年),蜀庄王朱有堉去世,无子,蜀王位由其弟罗江王朱友壎继承,朱友壎在位仅三年,宣德七年去世,谥号僖。无嗣的他死后,三年后其五叔蜀和王朱悦(劭火)继封。

两者虽类似,然蜀和王朱悦是蜀献王子嗣,身份正统,能直接继承,无需面临认祖归宗难题。朱均鈋虽为楚王继承人第一顺位,可其系楚庄王朱孟烷孙子,隔一辈,认谁为“爹”成了朝廷和他本人必须谨慎考量的宗法难题。

天顺八年(1464年)三月,新即位的明宪宗朱见濡以制书下达最终裁决:朱均鈋过继给楚康王,认伯父朱季埱为父,正式继承楚王爵位。

《明宪宗实录》载:“命楚府永安恭定王(即东安恭定王)庶长子均鈋继楚康王,袭其爵。”

成化元年(1465年)四月,安远侯柳景和大理寺右寺丞宋旻为正副使,持节赴武昌府册封朱均鈋为楚王。

因朱均鈋由东安王府过继至楚藩大宗,朱季

发布于:天津市